果子沟雄踞于天山西部的关隘之中,为进入伊犁谷地的咽喉,自古以来以其位置险要而见称。据说在元代以前,果子沟还是一个不通轮轳的古牧道。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挥兵四路西征时,为了加快迸军步伐,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果子沟境内“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凿通了果子沟天险。这在当时不仅加快了作战步伐,为成吉思汗夺取军事上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孔道,为古丝路新北道找到了一条捷径。
当果子沟天险未凿通之前,古丝路新北道是由塔城和博尔塔拉境内进入楚河流域的碎叶等地;果子沟天险凿通后,中西商旅和友好使节,就取果子沟这条大道了。其后,元、清两代政府都在果子沟驻军把守,并设驿站为过往官兵、商旅效劳。特别是清代乾隆皇帝平定了盘踞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置于伊犁河畔的惠远城,建立了伊犁将军府以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之后,清政府又在这条沟谷中设立了头台、二台两座驿站,负责传递朝廷政令和边防军情。自此,果子沟更是车马喧闹,显示了它的突出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