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这些“水果谣言”你还要信吗?

来源: 广西巴马旅游 | 时间:2016-12-15



“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


“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


“猕猴桃涂抹防腐剂138天不烂”……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关于水果的谣言还真不少,


每逢时令水果上市必遭谣言侵袭,


且年年旧饭重炒、花样翻新。



记者梳理2016年水果六大谣言发现,其传播机制与消费者对农药、添加剂的错误认知有关,而互联网已成谣言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



水果谣言多因消费者对水果农药、添加剂等认知不足而妖魔化导致


近年来,每逢时令水果上市都会迎来谣言侵袭。根据腾讯官方账号“谣言过滤器”公布的数据,在2016年1-11月朋友圈谣言中,有21%与食品安全相关。其中,无核水果使用避孕药培育、吃草莓可导致癌症等水果内容,成为朋友圈转发最多的食品谣言之一。


记者梳理发现,谣言高发期与水果成熟上市周期相一致,如历年8月葡萄成熟上市前后,便会密集出现“无籽水果用避孕药培育”等谣言;在10月柿子与螃蟹陆续开采捕捞时,便会爆发“柿子螃蟹相克”等说法……


事实上,这些谣言多是因为消费者对水果所使用的农药、添加剂等比较陌生,在简单对号入座后便将其妖魔化。


TOP1

多种无籽水果用避孕药培育?



谣言:无籽水果中含有大量激素,因使用避孕药处理达到无籽效果。此外,“顶花带刺”的黄瓜也用避孕药处理来保持新鲜,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害。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204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每年8月前后,葡萄等水果上市高峰期


真 相




TOP2

柿子不能与N种食物同吃?


谣言:柿子与螃蟹同食可引发中毒,严重者可致命。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200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每年10月前后,柿子、大闸蟹上市期间


真 相




TOP3

杨梅盐水泡出小白虫会致病?


谣言:杨梅、樱桃等水果在浸泡盐水后会爬出大量白色小虫子,可致病,千万不要吃。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171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5月中下旬到6月,樱桃、杨梅等水果成熟前后


真 相



TOP4

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


谣言:个头大、形状奇怪的草莓都用了膨大剂,会在人体内积累并致癌。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137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4月前后,草莓成熟上市之季


真 相


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但历年上市前后关于“激素草莓”、“膨大剂草莓”致癌的说法便在网上盛行,其中对个头较大、外观均匀的空心草莓质疑最多。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介绍,草莓的个头与很多因素相关,如通过杂交选育、疏花疏果都能得到果实更大的草莓。而某些异常大的草莓确实存在使用膨大剂的可能,但并没有“致癌”那么恐怖。


事实上,膨大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学名为氯吡脲(CPPU),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日本发现,之后引入中国,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其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


记者查询发现,氯吡脲属于农业部登记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可应用于黄瓜、葡萄、猕猴桃、甜瓜、西瓜等作物,最大残留限量值在0.05mg/kg-0.1mg/kg之间。而专门登记在草莓品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芸苔素内酯,是一种新型的植物内源激素,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


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学曾专门对草莓膨大剂进行实地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够明显增加草莓坐果率和果实重量,但对草莓果实的味道也会带来影响。不同浓度的膨大剂会提高或降低草莓的总酸含量,这就意味着草莓果实口感要么偏酸,要么淡而无味。因此,要在植株健壮和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均匀施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否则容易产生畸形果降低商品价值。



TOP5

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病?


谣言: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浸泡的,具有弱腐蚀性,吃完后会引起孩子发烧,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135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6月初,荔枝大量上市之际


真 相


作为保质期最短的季节性水果之一,荔枝一直有着“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因此不少商家在采摘后会对其进行一系列保鲜处理。这种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消费者中被演变成“荔枝泡药水可致病”的谣言广泛传播。


事实上,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口腔分泌物,吃荔枝并不会引发或传播这种疾病。至于“荔枝泡药水”,目前上游荔枝产地及流通环节中,较常采用的是柠檬酸加食盐兑水浸泡的方式,可将荔枝保质期延长至7-15天,以保证其从产地到运输过程中的品质。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介绍说,荔枝在一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成熟,其植物呼吸强度非常大,尤其是在被外壳封闭的状态下,果肉中的糖分会很快分解,导致贮藏时间变短、变味。此外,荔枝外壳也容易附着一些田间微生物、真菌和多酚氧化酶等,在炎热天气会氧化果皮中的一些无色物质,导致其变色。因此,柠檬+食盐混合冰水浸泡的方式能降低荔枝外壳表面的真菌,并让果皮处于微酸环境中,延缓其变色。


此外,荔枝采摘后也有采用漂白粉和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的方式来保色保鲜,在国际上应用也比较普遍,如泰国、澳大利亚等进口荔枝也大多利用硫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对于食物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标准为≤30mg/KG。


实际上,柠檬酸+冰盐水的保鲜手段较为“绿色”。根据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柠檬酸属于“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要限定的加工助剂”。


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硫在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时,其最大使用量为50mg/kg,但部分商贩在进行熏蒸保鲜处理时难以把控使用量。过量处理后的荔枝果皮颜色会被漂白,果肉也会由原来的晶莹透明变成近似白色,有些还会闻到明显的硫味,消费者对这类荔枝需谨慎购买。


TOP6

猕猴桃涂抹防腐剂138天不烂?


谣言:苏州消费者购买猕猴桃后存放138天未变质,实为被商家涂抹防腐剂,可保证3个月不坏。


网络配图


百度搜索:43万条相关内容


传播高峰:9月下旬,猕猴桃上市之际


真 相


近期有苏州消费者反映,其购买的猕猴桃在家中存放138天后仍未变质,这则消息在网上被二次加工后,变成了“猕猴桃添加防腐剂三月不烂”的谣言,再次引发消费者对猕猴桃的担忧。


事实上,猕猴桃在常温下虽然有“七天软,十天烂,半个月就坏一半”的说法,但如果采摘下来的猕猴桃很硬,没有机械伤及乙烯刺激,加上温度不是很高,就可能出现长时间不成熟且不腐败的“长寿”猕猴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冯双庆表示,猕猴桃在0℃冷藏的条件下可以放置6到8个月不变质,不用添加防腐剂。对于长时间室温下不腐烂的猕猴桃,冯双庆推测有可能是在采摘后进行了特殊保鲜处理,如利用1-甲基环丙烯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可以抑制猕猴桃释放乙烯,使其长时间保存。这种保鲜方式安全可靠,对人体没有害处。


对于传言中的保鲜“神药”,200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针对市面上在售的猕猴桃保鲜剂进行了贮藏实验,结果显示其在储藏160天后,硬度由最初的80kg/cm2,下降了59kg/cm2-64kg/cm2,在延缓果实软化方面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使用保鲜剂并不能对猕猴桃的VC、可溶性固体物、酸含量保持更良好的效果,因此专家建议从经济成本考虑可以不使用保鲜剂。




公众号相关信息

广西巴马旅游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