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 临清驾鼓:千年旋律萦情愫
来源: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时间:2016-12-04
来源: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 时间:2016-12-04
古时,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期一个月的临清庙会定会如约上演。各路文艺大军争炫技艺,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生活在临清的人们,习惯用响亮的铙钹和雄浑的鼓声,炒热赶庙会、庆丰收、和过年气氛,八面威风的临清驾鼓自然就成了抒发内心喜悦情感的最好媒介。驾鼓的千年旋律穿越时空,苏醒了沉寂的临清古运河。
1
由战鼓演变而来
临清驾鼓原名助阵鼓,起源于东汉末期,南北朝时传入内地。击鼓是为大将助阵扬威的,后来发展为打击乐合奏艺术。
据史料记载,蜀国名将张悦曾两次为关羽击鼓助威。流传到五代十国时期,沙陀国国王李克用又有新的发展。他以鸣锣击鼓发号施令,摆下二十八宿大将,设下四面埋伏,以点鼓示警告知将士们,敌人已进入二十八宿阵,用长鼓暗示将士用软战的方式探查对方虚实,以小排鼓点击出左阵脚三千伏兵冲杀敌军。如不能取胜,就用滚鼓发令,四面埋伏一齐出动,发挥二十八宿大阵的作用。已故临清民间音乐专家程占吉曾证实说,从驾鼓扁圆的外形看,驾鼓具有战鼓的特征,它的鼓点和声音传递出排兵布阵的信号,并随着时间、场合的不同富有变化,它的演奏方式则完全符合打击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由此可以断定,驾鼓是由古代战鼓演化而来。
临清驾鼓由战鼓演变为打击乐器应该追溯到唐。明代临清县志记载: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羯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故称羯鼓。南北朝时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隋唐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天竺乐)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唐太宗时,李世民亲自为《秦王破阵乐》编舞,尤其喜欢演奏羯鼓。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十国后,在全国搜集战败国文化,将助阵鼓留在宫中作为御用品。至宋代有关揭鼓的记载渐少。
驾鼓何时传入临清,又是怎样在临清生根的?学者和民间说法不同。民间老人曾听过这样的传说:在1763年,乾隆乘龙舟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船经临清时,龙旗招展,鸣锣击鼓显示龙威。有一伙码头工人闻听鼓声悦耳,甚为好奇,便尾随龙舟暗学鼓技,以超人的记忆力记下这套鼓技。至于临清驾鼓到底是否为码头劳动者所创,这些是否是事实,史料无法考证。但“驾鼓传入肯定和运河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这点是临清民间和学者的共识。
临清依“河”而兴,历经元明清三季车船辐辏、商贾云集,以军事重地、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著称于世。当时通过运河流传过来的多种曲艺音乐种类繁多,驾鼓就是其中之一。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七绝:“千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当年繁盛的运河风光和锣鼓文化胜景。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临清庙宇兴建甚多,尤其是明清时,繁华的临清,庙宇遍布,庙会频萦。“到解放前,临清庙宇最多的时候,大大小小还有72座呢,临清驾鼓能流传至今与庙宇文化密不可分。”临清当地老人介绍。明清时,为迎神送佛各庙会分别组织驾鼓会, 各寺庙争相收拢接纳驾鼓。一时间,临清有了“南坛奶奶庙鼓会”、“碧霞宫庙鼓会”、“更道街鼓会”等十余家。至此,临清驾鼓这种打击乐在临清运河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开花。
2
运河上“独有”的打击乐器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的苗晶同志说中国的打击乐有三种,潮州锣鼓、博山锣鼓和临清驾鼓,而仅有临清依运河而兴,这足见临清驾鼓的重要地位。
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形式,由鼓、点锣和大锣三种乐器组成。从规格来说,鼓面直径一般为1尺3寸,高20厘米。点锣和大锣“个头”相差悬殊:点锣锣面直径一般为20厘米,所以叫“点锣”;大锣锣面直径一般为8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因其个大如筛,故又称“筛锣”。鼓声雄壮有力、威武;点锣声音高、尖、亮,穿透力强;而大锣发出的声音则浑厚低沉、宽广。临清驾鼓本无大鼓,驾鼓队在长期表演过程中,为体现声势浩大,又演变增加了大鼓。增后音色更显得厚重,场面更为壮观。
临清驾鼓在演奏中,时常能听到大段的鼓帮、鼓边和鼓棰相击的演奏,展现出鼓乐中少有的清脆。驾鼓演奏中还有切分的节奏,大部分都是一拍或半拍的节奏型,只是用鼓帮、鼓面交替换音色,演奏技巧及变化多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时而震人心魄,气壮山河;时而轻巧利落,清脆自然”的特点,但铿锵有力、气势雄壮是其主旋律。大有“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意蕴。
临清驾鼓演奏的内容由行街中点鼓、长鼓、圆场中的二十八宿,和行街中的小排鼓,老排鼓,最后结束由卧龙鼓完成。一般点鼓起点,最后有卧龙鼓收尾,节奏丰富多变,鼓声洪亮威武,气势磅礴。行走方式,它分成行街和圆场两种。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大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边走边演奏。鼓点的变换要看前面点锣的指挥。当鼓队行至十字街口或广场时,鼓队围成一个圆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与圈内一侧进行演奏。常演奏鼓牌“点鼓”、“二十八宿”、“二十四孝”、“三翻带滚鼓”、“卧龙鼓”或进行即兴组合。1978年开始,已故老人程占吉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对架鼓艺术展开抢救性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八首鼓谱已载入《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山东卷》。
3
涅槃再现迷人风采
“爷爷洪鹤岭去世已经65年了。父辈们说,在民国初期,我爷爷创办了临清驾会。”临清市更道街61岁的洪玉清老人说。洪玉清从七八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敲驾鼓,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临清驾鼓经历了一个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据记载,民国初年,临清洪鹤龄作为驾鼓落户临清的第一代传人,发动群众购置锣鼓,在家里夜夜传授鼓技,临清才有了真正的驾鼓会。解放前,临清的驾鼓会不少于5个。“当时,凡有大庙的地方,都有驾鼓会。参加驾鼓会的多是回族群众,所以驾鼓至今仍是当地回族群众一种独特的文化娱乐形式。后来,文革期间,临清驾鼓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也未能幸免于难,曾经兴盛一时的驾鼓会悉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临清大桥架鼓会龄最大者82岁,最小的也只有13岁,鼓艺传人已发展到了第五代。近些年,临清驾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屡获好评。在山东省民间器乐比赛中,临清驾鼓曾拿过金奖;在1996年的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临清驾鼓队以震撼人心的表演博得了满堂彩,并一举夺得桂冠。1997年,临清驾鼓队员赴海南参加三月三少数民族艺术节,精彩的表演威震海南。
2009 年,临清驾鼓成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临清运河两岸,又传驾鼓声声,千年旋律给沉寂的运河带来艺术重生。
来源:恣书恣画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微信、微博,为您搜索山东好玩儿地,网罗美食地图,饱览各种旅游攻略,还有更多有奖活动等你参加!
微信号:sdta12301
新浪官方微博
觉得不错,请点赞,好客君谢过!
更多彩文章,点击蓝色字体即可欣赏: